微信扫一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我是武陟中学高三四班毕业生刘德坤。
三年,有许多美好的经历,三年,在这里有美好的相遇。祝愿大家都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拥有灿烂的未来。
武陟中学高三4班 刘德坤
今日之书,不为学,不为志,不为利,为后来学弟学妹,亦为吾心之所明。
吾今十之有八,于古,恐为行冠之礼,于今,则为成人之期。古者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诞之期,已逼为志学之事,非吾之所向,之为悲哉!及今日之春秋,吾心已蒙塞,茫然不知所从。
盼前路,高考在即,顾后程,人生之过往历历在目。
吾幼于乡里启蒙,阳光稚童,好不朝气,笑盈满怀。三五好友结伴赴野,掘沙坑,捕促织,终日乐于游戏,疲劳至极仍不知休憩。待吾蒙学毕,吾父于老屋告吾曰:“些许财物,特为尔蓄以就学,毋懈怠,早立志,苦读书,弥补吾之遗憾。”吾年幼不知何为志,亦不知何为憾。今日追忆方知志为何物,憾为何情。为寻好友,吾心匆促,即答吾父。父之情结,当时不知,今日恍然。
又过数年,父令吾辞乡去家,求学于焦作。焦作去家近百里,吾当不愿,祖母自发携吾赴学。吾随祖母去,父母在外奔波劳碌,家中仅留祖父一人居。秋月高照,唯映祖父一人,悲风低鸣,莫诉离别之情。庭有梨树,吾祖母携吾赴学之日所手植也。一人一树,空旷老屋,唯花开之日,梨白映墙。祖父便假借梨花之名通电吾等:“花已灼然,众当归家乎?网络已置,众愿归家乎?”祖父盼吾归乡,吾不明其言,常以繁重学业为辞推诿敷衍。憾为何情?此若不然。
吾学未成,父母便已归乡,与祖父亲昵数曰,又复寻吾,祖母得以闲适,归乡寻祖父。吾父租一寒舍于吾求学之处,于窗便可窥见校园。吾就学时,聪明伶俐,口舌如簧,学业日益精进。吾常记于此学时,卧于操场上,观天上之虹,此吾生平存忆以来,见彩虹之首也。吾观虹时,尝觉人生似虹,缤纷之至,多彩之极。今观之,惟笑少年痴狂,不知人生前路哉。
至吾父业兴盛,购房舍于武陟县城,吾即随父母归乡,当此之时,吾小学已毕,正待考学。父四方奔走,赠礼遗金,除吾考学之障壁,吾得以读书之续耳。然初中之业,始为奋发,后为溺困,时时以游手好闲为荣,日日以避学厌师为道。今思此物足以玩乐,明思此事应能免学。实乃破大道而自毁前程哉!
吾学业未精便思安图乐,自命不凡,是祸之端也。今日思之,吾无所悔,以余斯时之事,对于吾者言,不可变也。吾知若时光逆转,逝水复西,吾亦不可制其弊,以斯时之吾与今之吾不同也。以语私斯时之吾,不可,以例戒斯时之吾,亦不可矣。
及吾初中学业将毕,猛然醒悟,奋发苦读,以补平日之缺。然吾玩乐之心极重,学业已荒,缺学之处如渊深,难以补全哉。可悬崖勒马,总有所益,吾得以此中学,升至高中。
时至今日,回首高中三年,吾经李、宋、王、张四师之授业,此四人师,吾最爱宋者。宋者,名爽,明师也。实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上知人文历史,下晓教书育人。吾学于宋师,知君子当慎独,以不欺暗室;知学子当敬师,以志学明智;知青年当自勉,以图盛图强;知民族当自强,以复兴中华。吾遇此师,犹千里马遇伯乐,腾龙遇祥云。吾自知不如宋师,便总以宋师为峰,望而欲攀之;亦以宋师为海,探而欲潜之。宋师于我为贵人,我于宋师为贤弟子。但流水东去不复回,白驹一跃不顾首。抬望眼白云依扬,落颔首,人去不还。此真为古人诗云:“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二字,实为国维先生所云哉!吾今十之有八,言人生莫过尚早,仍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之第一境也,未及超世之境。吾今作此志,告学妹学弟,即便逼为志学,亦不得忘平生真真切切之志焉。十八年春秋熠熠,吾不敢言得悟大道,惟有一腔真情流诉。吾愿为后世万个学子立命,正学,明道,破障,此吾心之所明哉!
望众等,皆明己心,莫溺所爱、莫执所恨,莫悔所往,莫盼所幻。
辅导老师:安宁
编辑:武陟中学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