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加上发源于黄土高原的黄河支流的汇入,河水就变得异常重浊,泥沙一部分流入大海,一部分堆积在中下游河床,日积月累,逐年抬高,形成了“悬河”。每逢伏秋大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黄河有记载的决口就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六次。
战国以前,人们习惯将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尚书·禹贡》记载,禹河故道是从武陟县现在沁河入黄口的南贾方陵村附近,沿着现存的古阳堤方向,过新乡至河北深县合滹沱水,又北至蠡县会泒水、滱水后,经安新县、霸县北,东流至天津东北入海。这就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商周至汉晋,黄河虽有多次改道,但都是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地域内发生的。万历《原武县志•山川》载:“盖黄河古经县北,后徙县南,溢决靡常”。准确地讲,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阳武光禄村,河道南移,夺泗水、济水,改道南徙在山东境内入海。可以说在1194年之前,河道与山东没有任何关系。这次改道,从武陟詹店魏庄被称为“三堤头”的位置(尧堤、金堤、现黄河大堤),新修筑的原武县境内的一段金堤,把原武县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村落到了黄河的北边,一部分到了黄河的南边。新堤的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徙20余里,离暴国遗址仅约一公里地处。

近期偶然读到一则《原阳县是暴姓宗亲的祖根地》文章,遂走访了作者本人,原阳县文联秘书长张帆先生,以及暴国城遗址葛韩庄村保护负责人司长乐先生,对古暴国有了明晰的认知:据载,公元前699年,东周平王姬宜臼敕朝中有功之臣,姬姓贵族大夫姬辛公被封在郑州阳武县(今原阳县)向西70 里,阳池(今原武)向西25里,践土西南8里,蒙城西南12里,荥泽湖东北23里,封为暴国,姬辛公被封为暴国国王,国人随以国为姓,暴辛公为暴氏元祖。按照这一记载,金章宗五年以前,现武陟所辖的詹店镇、乔庙镇、嘉应观镇部分区域,在古暴国辖区内,在黄河南边。据载,明朝初年,原武、阳武两县仍位居黄河以南,均隶属开封府管辖。清朝初年,河决武陟、詹店、马营,河道南徙在邙山边,原武,阳武两县所辖地到了黄河北岸,自然,古暴国地也全部到了黄河北岸,与武陟县一样隶属怀庆府管辖。 据汉书《风俗通义》《世本·作篇》载:“暴辛公作埙”“暴辛公善埙”。”暴辛公不仅是捕猎高手,还是音乐家,不仅会做埙,还是吹埙高手。
埙作为汉族先人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前进,埙也由最早的一孔石埙,发展到两孔、三孔埙。到了商周时期,随着冶陶技术成熟和完备,居住在黄河边善做埙、吹埙的暴辛公就用黄河河泥烧制出了不同类型的陶埙。暴辛公发现,用黄河泥烧制出的陶埙,吹奏起来更为明亮动听,使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比石埙制作更为方便。于是黄河泥埙在暴国地域逐渐普遍起来,有了最早的古典乐器黄河泥埙。 《礼记•表记》中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记载,故殷人常用磬、钟、鼓和埙组成乐队用以祭祀。据武陟县志载:“武陟南贾村有殷城”,是殷商时期的重要城邑,当然埙在这里是盛行的。战国文献《世本》记载:“埙,暴辛公所做也。”在暴辛公时代,埙应是时髦又具有一定级别的。《周礼•小师》中注(埙)“大如雁卵。”大埙称之为雅埙,用于宫廷雅乐。实际上,埙是具有七千余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在殷商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暴辛公改进了殷商时期的埙,用黄河水和黄河泥,烧制出更加精美的黄河泥埙,使之外形更加美观,声音更加谐和。埙从此也成为“八音”之一的雅乐,在音乐史上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按照记载,古暴国的位置,结合黄河变迁及遗存考古印证,在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以前,今武陟詹店镇、乔庙镇与嘉应观镇部分村庄是在这一地域的,是古暴国所辖区的一部分。居住在黄河岸边这一地域的武陟先民,应是古暴国的臣民。也就是说,今武陟东南部的詹店镇、乔庙镇、嘉应观镇也是黄河泥埙的发源地。这一考证,为丰富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武陟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族乐器相继出现,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外来乐器的传入,作为古典乐器之一的黄河泥埙,因其音色悲戚哀婉,音域较窄,表现力局限等原因,逐渐暴露出了不足。特别是到了明清,虽然宫廷雅乐中仍有埙的演奏,但民间传统古埙已少有了吹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黄河泥埙发源地的武陟,仍有埙的吹奏,相传清康熙、雍正年间,河水多次在武陟境内决口,为抵御洪灾,官府召集各地能工巧匠修堤筑坝。日久天长,工匠思乡情切,用黏实的黄河泥捏制成埙,吹奏出悲戚悠长的乐曲,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今,作为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的王小建(王建)先生,为了传承弘扬中国古埙文化,创办了黄河泥埙坊,在承袭先人制埙技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坚持纯手工制作,不断改进古埙制作技艺,攻克了传统工艺高音难吹、音准不易统一等技术难关;成功研制黄河泥埙五音孔埙及指法,再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埙音色及古埙文化;完成了埙由单一品种到系列化作品的发展……
数年来,王小建不辞辛苦,踏遍黄河滩土,精选不同地点、不同层面、积淀数千年的黄河胶质泥,反复比对试别。他发现,由于伊河、洛河、沁河水的汇入,武陟黄河滩区积淀的黄河胶质泥金属沙砾含量高,比其它地段的黄河泥烧制出的埙音质更为明快通透。于是,通过进一步精心设计制作,反复试烧对比,他终于烧制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各异、音色多样的黄河泥埙。
王小建制作的黄河泥埙,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定音准确,造型典雅,色泽自然古朴,手感温润细腻,不仅保留了古典泥埙音质样式,并且在音色、音准、音域、造型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创新,为黄河泥埙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音乐人追捧的乐器。 而作为古典乐器黄河泥埙发源地的武陟,再一次掀起吹奏黄河泥埙的热潮。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黄河泥埙终于穿过百年的晦暝风雨,乘着历史与新时代政策的洪流,拨云见日,风举云飞。在社会上成立多个黄河泥埙乐团的同时,更是走进大中小学,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到目前,已有多所中小学与王小建先生的黄河泥埙团队合作开设了黄河泥埙课程。其中,上街区金华小学于2023年3月,被省教育厅评为第六届中小学美育“一校一品”省级示范学校。王小建团队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黄河交通学院等许多高校合作设立黄河泥埙工作室,成立黄河泥埙乐团。
2022年,理工大学被省教育厅审批通过成为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泥埙)的传承基地。2023年5月,黄河交通学院成功获批并成立黄河泥埙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成立黄河泥埙艺术学院。同年,河南理工大学和黄河交通学院分别于10月和12月,成功举办黄河泥埙专场音乐会。黄河泥埙走进校园,在唤醒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同时,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多年来,黄河泥埙积极配合国家需要,与武陟县政府、郑州金水区政府、郑州上街区政府、郑州妇联、河南民协等积极合作,开办线上讲堂、设立民间乐团,在民生与社会文化领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黄河泥埙也作为文化交流常驻课程被引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活动,并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濯缨沧浪,源清流洁。黄河泥埙洗净百年风沙,穿越数千年日月升恒,再度熠熠生辉,与新华社、央视、河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合作,推出了《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黄河守护人》、《非遗美学堂》等纪录片和文化专题节目。王小建先生也因数年来为黄河泥埙传承与发展事业鞠躬尽瘁的优先事迹,获得了多方认可,被焦作市政府评为“焦作市首届文化坚守者”荣誉称号。 黄河泥埙不断与时俱进,将自身内涵与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之优胜,彰显中华民族之本色!在未来,王小建先生仍将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宏伟时代事业上扮演好自己的本职角色,为黄河文化研究注入新的研究内容。
黄河泥埙发源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将再添新的篇章!
(刘举庆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