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武陟博物馆里的中国故事 | 汉铜镶玉龙纹出廓璧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武陟头条 / 武陟头条 / 正文

638145586312363756958291493.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武陟博物馆里的中国故事 | 汉铜镶玉龙纹出廓璧

转载 绑定手机2024/05/24 08:20:5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武陟文旅 3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汉铜镶玉

龙纹出廓璧



玉器和玉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古以来,“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六器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礼器。《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璧为六器之首,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它的历史延续5000多年。在古代玉璧主要有三种寓意:一是昊天上帝的象征,二是君主和政权的象征,三是吉兆和吉祥的象征。成语“完璧归赵”,诠释了璧在古代帝王将相心目中的地位。








武陟县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铜镶玉龙纹出廓璧,该璧自内至外,由透雕玉龙,乳丁纹出廓铜璧两部分组成。透雕玉龙嵌于铜璧中央,直径8.54厘米、厚0.5厘米、缘宽0.6厘米。龙有四足,斧口嘴,身弯曲呈“S”形,龙身上部透雕祥云纹,躯体刻短阴线条。龙通体为白玉质,玉质晶莹洁白,有少许沁色。乳丁纹出廓铜璧为青铜质,内径8.54厘米、外径13.3厘米、厚0.4厘米。铜璧有内外廓,周缘起棱。内外廓各有两个凸弦纹同心圆组成,廓内饰以平行短线纹,璧面饰以菱形网状纹和乳丁纹组成的图案。出廓凤纹位于铜璧对称两侧,与铜璧连体,为一次性浇铸而成。凤鸟昂首,长颈,体态轻盈。该器为汉代非常流行的“出廓璧”,是难得一见的一件精美铜玉复合璧。

铜镶玉龙纹出廓璧的面世,与武陟木栾店毛昶熙家族密不可分。2012年4月,武陟县木城中学在运动场施工中,于挖掘机堆积的土堆内发现并移交到武陟县博物馆收藏。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有一件稀世珍宝,便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王,说秦王希望能用十五座城邑来换赵国收藏的宝璧—和氏璧。战国时期,秦强赵弱,为避免战争,于是,赵王便差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议事。蔺相如到了秦国章台,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把玩许久,却绝口不提交换城池的事,其实秦王只想要和氏璧,压根就没想着拿十五座城作为交换。蔺相如巧施计谋要回和氏璧,并对秦王说若不交换城池,我就将它撞碎。秦王见状无奈作罢。

蔺相如远见卓识,洞察秋毫,看穿秦王背信弃义的伎俩,当机立断着随从化装抄小路提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获悉后大怒,对此又无可奈何,即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宝璧。为了秦、赵两国的友谊,只好让蔺相如也平安回到了赵国。故秦国没有把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始终没有把宝璧送给秦国。然成语完璧归赵由此流传至今。





毛昶熙出生书香门第,祖上三代为官,其家族祖居武陟木栾店,为西河毛地郡望。毛昶熙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考取进士步入仕途,历位工部、吏部、礼部、户部、兵部五部尚书,是清代中晚期朝廷重臣之一。今武陟木城中学操场为毛昶熙旧宅改建而成,因其之后家道逐渐败落,家藏文玩散尽,民间存世其父毛树棠书法墨迹颇多,武陟县博物馆亦收藏部分其父墨宝及家族圣旨。铜镶玉龙纹出廓璧当为皇帝恩赐或家传瑰宝,为避免遗失,其后人将其窖藏保护,方得以幸存。








END









来源|武陟县博物馆

编辑|吴君霞

声明|本公众号刊载此文,旨在宣传推广武陟县文化和旅游,提供文旅资讯、精彩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和大河风光文旅名城,全面叫响“黄河文化之乡”品牌。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已有0人点赞

武陟拼车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