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国庆游文保 | 当中秋遇上国庆,武陟县文物保护中心邀您来一场秋天的约会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武陟头条 / 武陟头条 / 正文

638145586312363756958291493.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国庆游文保 | 当中秋遇上国庆,武陟县文物保护中心邀您来一场秋天的约会

转载 绑定手机2024/04/06 09:16:5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武陟文旅 16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X


夏朝属冀州,称“覃怀”

曾经炎黄二帝逐鹿中原

大禹治水“覃怀厎绩”

武王伐纣,古怀兴师

刘秀建立政权,于此敕建怀宫;

还孕育出汉代司徒蔡茂

西晋“竹林七贤”之山涛、向秀

明工、户、礼三部侍郎何瑭

清礼、吏、户、工、兵五部尚书毛昶熙


……


山河增色,名胜增辉

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这块土地散发着耀眼的人文光辉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

跟着小编追寻这些“历史古迹”

探寻武陟的优美人文景观

独特的风土人情

以及“文物遗迹”隐藏着的文化密码









1.嘉应观


距离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杨庄村南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清朝雍正皇帝钦赐名字。

嘉应观占地140亩,现存古建筑249间。远远望去,楼阁殿宇栉比鳞次,红墙碧瓦交相辉映。观内古树参天,回廊通幽。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北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中间为行宫殿,南北依次为山门、御马亭、钟鼓楼、御碑亭、东西更衣殿、东西龙王殿、大王殿、恭仪亭、禹王阁、风神殿、雨神殿等;东院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西院为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



整个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因其中轴线布局类似故宫,因此有“大清王朝黄委会,黄河岸边小故宫”的美称。

嘉应观内供奉着大禹、谢绪、栗毓美等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名人。民间有关嘉应观的传说很多,在这些传说的背后,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和黄河斗争的血泪史,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

2.妙乐寺塔


距武陟县西南7.5公里大虹桥乡东张村西北隅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乐寺塔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重修。据后周重建碑载:迎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妙乐寺塔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内部中空,底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9米、通高34.19米。塔门拱券形,南向。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体四面辟有数目不等的佛龛,内供佛像。该塔风格颇具唐代风格,其檐部曲线及山花蕉叶的做法,在唐以后的砖塔中极为少见,故此塔为唐塔向宋塔嬗递的特例。该塔就整体设计、砌作工艺及建材质量,均属上乘,堪称古建筑史上的典范。


妙乐寺塔是河南省仅存的两座五代塔之一,为惟一的大型砖塔,塔内中空呈筒状,顶置鎏金铜刹,这在河南省现存530余座古塔中是独此一例。五代历经50余年(907-961年),现存砖塔甚少,此塔为全国罕见的五代大型砖塔。塔刹上并有建塔铭文,为同期塔中所仅有。明显的表现出唐、宋塔的嬗递关系,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

3.千佛阁


位于武陟县木城镇南大街北端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阁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重修时保留了明代主要构件和建筑风格。千佛阁坐北面南,占地15亩。原建筑有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千佛阁、关帝庙、城隍庙、白衣殿、陪殿等14座43间,是明清时期释道合一的具体表现。现仅存千佛阁、中佛殿和山门。

千佛阁:三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上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下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七架梁结构,绿色琉璃瓦覆顶。尽间各有两爬梁,四角均有抹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檐部均无正心檩。阁顶部巴砖上绘有18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出檐部分每层均有飞椽,上层阁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大吻、宝瓶、垂兽;挑角上有狮子、麒麟、飞鱼、海马、天马走五兽,角部上挑较高。上层檐下置七踩斗拱40垛,琴面昂咀,柱头斗拱承托大梁头,大梁头刻成蚂蚱头,平板枋与大额枋呈“┳”形,前后檐平板枋由老檐柱支撑。转角斗拱透雕龙首。中层出檐部分20世纪50年代拆除,1988年秋,河南省文物局、新乡地区文化局共拨款15万元,按照明代营造法式恢复了原貌。檐下为五踩斗拱40垛,绕阁檐下一周。斗拱下为平板枋与大额枋,由20根檐柱承托,每根柱扎在下层单步梁上。明间次间补间斗拱尾部穿插垂莲柱。下层檐斗拱昂嘴刻三浮云,转角斗拱透雕龙首。柱头为五踩斗拱,正面补间斗拱为斜拱斜昂,下层50垛斗拱绕阁一周,斗拱下为平板枋与大额枋,由20根檐柱支撑。柱头有卷刹,柱下为覆盆式柱础,四周雕刻覆莲。明间次间补间斗拱尾部穿插垂莲柱,顶部承托檩垫枋。明间大额枋正面雕人物花卉动物三组,中雕人物松鹤,东为双狮滚绣球,西为龙凤牡丹。第二层明间稍间正面有六抹隔扇门各四扇,下层明间正面置四扇六抹隔扇门。门两侧墙上镶嵌琉璃浮雕人物故事图各一幅,左为唐李白“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故事,右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言故事。

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七架梁结构,单檐悬山式建筑,琉璃瓦覆顶。正脊两端置大吻,中置狮驮宝瓶。檐部椽头镶透雕卷云纹。前檐置五踩斗拱八朵,后檐置三踩斗拱八朵,转角斗拱透雕成龙首。前后檐均无正心檩,平板枋与大额枋呈“┳”形,覆盆式柱础,明间前后安置门各四扇,次间置隔扇窗四扇。殿内原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中间为西方三圣佛像。1995-1996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8万元,对中佛殿进行全面维修。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饰荷花,两端置大吻,中置宝瓶,垂脊饰菊花,创脊走五兽。檐下施五踩斗拱22垛,绕殿檐下一周,斗拱下为平板枋与大额枋,转自斗拱透雕龙首。明间两根金柱撑托大梁,次间各置顺梁且与柱头相衔接,七架梁结构。前檐明间为乳钉板门,次间各置圆窗,内置百寿花格窗棂。后檐明间为六抹隔扇门四扇。殿内中间供奉汉白玉雕弥勒佛像一尊,两侧为四大天王像。

千佛阁古建筑群,从整体上看,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建筑艺术高超,雕刻艺术精湛。有佛教阁殿,又有道教庙宇,是明、清时释道合一的具体表现。现存主体建筑千佛阁、中佛殿、山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即“三不照”建筑,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4.青龙宫


距武陟县城西北二公里龙源镇万花庄村中部

2013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嘉庆十八年奉旨重修,重修时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貌,道光、光绪年间相继增修。青龙宫座北面南,占地面积约28.4亩,古建六座三十二间,仿古建筑一座七间,整个建筑为中轴线布局,依次为主门厦戏楼、拜殿(匾棚)、玉皇阁、后寝宫、东西厢房、东西官厅、东西掖门、龙圣宫等。近年来均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了修缮,成为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5.商村遗址


距武陟县城东18千米乔庙乡商村东

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临宋陵,西临商村,北临古阳堤,南为农田,遗址周围约2千米范围内均散布八个墓冢(传说是商代八位皇帝冢),遗址高出地面1.5米左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钻探证明,遗址周围均为黄土淤积层,邢丘为红色。砬礓夯土层。60年代出土遗物石斧、石铲、石锄、石镰、兽骨、骨针和陶器、青铜器多件,其中有一件器型较完整的泥质黑陶罐,饰细方格纹,另外还出土一件陶耳杯,两件陶碗、罐、鬲等。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还发现有东周粗绳纹筒瓦和板瓦,内涵主要为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上现存的“八王冢”和宋、元三通石刻,为研究早商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01.

02.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武陟县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吴君霞

声明|本公众号刊载此文,旨在宣传推广武陟县文化和旅游,提供文旅资讯、精彩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和大河风光文旅名城,全面叫响“黄河文化之乡”。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已有0人点赞

武陟拼车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