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武陟黄河文化】束水攻沙的发明者--潘季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武陟头条 / 武陟头条 / 正文

638145586312363756958291493.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武陟黄河文化】束水攻沙的发明者--潘季驯

转载 绑定手机2024/03/28 11:22: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武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束水攻沙的发明者--潘季驯

作者:黄新生


在嘉应观东大殿中,供奉着五位治河功臣,其中就有被称为“明代河工第一人”“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潘季驯。从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四次总理河道,并发明了束水攻沙法治理黄河。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湖州市区环渚乡槐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九江推官。不久,升任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受到百姓欢迎。后调任大理丞。

明代黄河由河南归德至徐州南下夺淮,注入于黄海。自徐州至准安五百里的河段是漕运要道;自淮安到扬州,则利用湖区作为运河。同时明朝皇帝的祖陵在泗州(今盱眙北),皇陵在凤阳,均位于淮河岸旁。治河对皇陵的保护、漕运的畅通和沿河百万生灵的安危,要作综合考虑,难度较大。明初为了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措施。到嘉靖末,黄河下游徐州以上河道分汊达十三支之多,淤积严重,连年为患。

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驯由左少卿晋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以减少水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即离职。

隆庆四年(1570),因黄河在邳州(今江苏省邳县)、睢宁(今江苏省睢宁县)决口,在高拱的推荐下,潘季驯重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办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因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去职。

万历四年(1576)夏,潘季驯被再次启用,巡抚江西。次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时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口,河水改向北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迁,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均被淹没。朝中大臣如何治理水患意见不一。六年夏,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朝廷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负责治理黄河。

在前两次治河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的黄河含沙多的特点,强调治河宜合不宜分,分则水势缓而沙停淤槽,合则水力强而沙随水去。于是改变了前期分流的措施,主要以束水攻沙的理论来指导治河。在处理黄、淮、运三河关系上,提出“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的规划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在处理水沙方面,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方策,为实现这一方策所采取的措施为:一是“筑堤束水”,主要采用缕堤,塞支强干,固定河槽,加大水流的冲刷力;修筑遥堤来约拦水势,取其易守,并可利用洪水冲刷主槽。遥堤、缕堤之间,修筑格堤。由于黄河多沙,洪水漫滩,万一缕堤冲决,横流遇格即止,水退沙留,可以淤滩,滩高于河,水虽高,也不出岸,起到淤滩刷槽的作用。二是加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充分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黄淮二水相汇,河不旁决则槽固定,冲刷力强,有利排沙入海。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以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目的。

万历七年十月,潘季驯奏报根治黄淮水患,黄河河道横贯东西,从此稳定,没有改道。张居正十分高兴,认为潘季驯的作用丝毫不弱于大禹,奏请万历皇帝加封潘季驯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万历八年春,潘季驯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

万历八年,为了防御异常洪水,潘季驯于黄河下游桃源(今泗阳)窄河道内,修建了四座减水坝(即崔镇、徐昇、季泰、三义减水坝),坝顶比堤顶稍低二三尺,宽各三十余丈,万一水与坝平,任其从坝顶溢出,“则归槽者常盈,而无淤塞之患,出槽者得泄,而无他溃之虞,全河不分,而堤身自固矣”。

万历十二年,万历皇帝查抄张居正全家,张的家属全部被其政敌幽禁。潘季驯以张居正母年逾八旬,请朝廷恩准,予以释放;又称张居正案治理过于急躁,其家属已有数十人死于狱中。潘季驯因此事遭到御史李植的弹劾,以庇护张居正罪,削职为民。

万历十六年,御史李栋、给事中梅国楼再三荐举,潘季驯第三次出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治理。次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冲入夏镇(今江苏沛县东北40里),新河两岸毁坏田地房屋无数,众多居民被溺,季驯及时筑堤阻塞,才避免更大损失。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季驯先后4次奉命治河,长达27年,从增筑堤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帚,无不费心操劳。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潘季驯还认识到,清水挟沙力比浑水高,主张黄河下游应拒绝高含沙量的河流汇入,尽量引入清水河流,以提高河流的冲刷能力,这就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阐明的水流挟沙力概念,与近代河流动力学原理一致。潘季驯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两河经略》等治河著作,至今具有借鉴意义。

潘季驯对堤防修守,十分重视,他说防河如防虏。“防虏则日边防,防河则日堤防,边防者,防虏之内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出也,欲水之无出,而不戒于堤,是犹欲虏之无入,而忘备于边者也”。因而他强调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的修防法规,进一步完善修守制度。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治绩卓著。“龙山再上思悠悠,千里河流自蜿蜒。几向蒿莱寻水脉,翻从沧海见桑田。负薪十载歌方就,投杼当年事可怜。为谢含沙沙不尽,归与吾已欲逃禅。”这首《再登云龙山》的七律,道出了潘季驯对治理黄河水患之辛劳的感叹。

晚年,季驯多次以病为由,请求免官,都未获准。至万历二十年,始允其病老还乡。二十三年卒。山东济宁设祠祀之。清顺治五年(1648),入祀大禹陵。季驯在削职回乡期间,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遂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桥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从万历十三年破土动工,历时5年竣工,命名为潘公桥。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今为湖州市著名古迹。

 潘季驯像

束水攻沙示意图

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潘季驯捐建的潘家桥





已有0人点赞

武陟拼车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